欢迎来到安阳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
位置:首页研学课程课程详情
课程
司母戊殷商文化研学
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研学活动,是集知识性、实践性于一体的活动。吴家大院、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作为本研学实践课程资源和研学场所。课程安排了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学习,让学生们亲自动手体验,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。在实践环节,学生们动手体验甲骨文、青铜器翻模、拓印,将自己的创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,感悟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。
费用

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

适用学段小学

课程时长一天

课程类别传统文化

相关基地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

微信扫一扫
行前教育
行前课程

知识预习:司母戊大方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

一、商后母戊鼎的基本信息

商后母戊鼎,又称司母戊鼎,是商朝晚期(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)铸造的一件青铜器。它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被发现,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《古代中国》基本陈列展厅。这个鼎的高度达到133厘米,口部长110厘米,宽79厘米,重达832.84千克,是个“庞然大物”!

商后母戊鼎的设计非常独特,器身和四个支脚是整体铸造的,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加上去的。它的外形厚重而庄严,四周装饰着精美的盘龙纹和饕餮纹,给人一种威武而凝重的感觉。而在鼎的足部,还有清晰的蝉纹,展现了当时工艺的高超。

二、鼎的历史背景

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,继夏朝之后,约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。商朝的统治者以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为重要标志,青铜器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器具,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商后母戊鼎的铸造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。

在商代,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,尤其是在商后期,铸造工艺达到了巅峰。商后母戊鼎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,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强盛。鼎的发现不仅为我们了解商代的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,也为研究商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
三、鼎的工艺与设计

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极为精湛,充分展示了商代青铜器的高超技艺。首先,它的铸造采用了先进的分段铸造法,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的,鼎耳则是在铸造完成后再进行安装。这种工艺不仅提高了鼎的结构稳定性,也使得整体造型更加美观。

鼎的外观设计也非常考究,四周的盘龙纹和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装饰图案。盘龙纹象征着权力与尊贵,而饕餮纹则常常与祭祀活动相关联,体现了商代人对神灵的崇拜与敬畏。鼎的底部则铸有蝉纹,这种图案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重生与不朽,寓意深远。

鼎的内壁铸有“后母戊”三字,字体雄健有力,体现了商代文字的艺术风格。这不仅是对鼎的标识,更是对当时社会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商后母戊鼎的存在,正是商代王权的象征,展示了统治者的威严与神圣。

四、鼎的文化与社会意义

商后母戊鼎不仅是一件青铜器,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。首先,鼎是祭祀和宴会的重要器具,商代人通过鼎来进行祭祀活动,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。在商代,祭祀活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鼎的存在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体现。

其次,鼎的巨大体量和精美装饰,显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强盛。商代的青铜器不仅用于宗教仪式,也用于政治和军事活动,鼎的铸造和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。王族和贵族们通过青铜器的使用来展示他们的地位和财富,而商后母戊鼎则是这种权力象征的集中体现。

商后母戊鼎的铸造也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分工与合作。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中,需要多种工艺和技术的配合,包括冶炼、铸造、雕刻等。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工匠的高超技艺,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协作与支持,体现了商代社会的复杂性与组织性。

五、商代青铜文化的代表

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精湛,体现了商代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。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当时是世界领先的,鼎的存在是这一文化的最佳证明。通过对商后母戊鼎的研究,考古学家们得以窥见当时的社会结构、宗教信仰以及工艺水平。

商代青铜器的铸造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,更是文化的传承。鼎作为祭祀器具,承载着古代人对自然、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与崇拜。商后母戊鼎的发现,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商代宗教信仰的重要线索,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人对生命、死亡和重生的思考。

六、鼎的发现与保护

商后母戊鼎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39年,当时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进行的考古发掘中,考古学家们意外地发现了这件巨型青铜器。鼎的出土不仅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广泛关注,也为研究商代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。

鼎的发现标志着商代青铜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随着对鼎的深入研究,考古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商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。鼎的铸造、使用和祭祀活动的研究,让我们对商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。

为了保护这一重要文物,2002年,商后母戊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《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》,这意味着它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,受到严格保护。这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保护,也是对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视。通过保护和研究这样的文物,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。

七、商后母戊鼎在现代社会的影响

商后母戊鼎不仅在考古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,它的影响也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。作为商代青铜文化的代表,鼎的形象和意义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品、艺术创作和教育宣传中。

在文化产品方面,商后母戊鼎的形象常常出现在书籍、影视作品和文创产品中,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。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也利用鼎的形象进行展览和宣传,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。

在艺术创作方面,商后母戊鼎的独特设计和精美装饰成为了许多艺术家的灵感来源。无论是绘画、雕塑还是工艺品,鼎的形象都被赋予了新的艺术表达,展现了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。

在教育宣传方面,商后母戊鼎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,被纳入到中小学的历史课程中。通过对鼎的学习,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商代的历史与文化,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
课程详情

一、课程简介

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研学活动,是集知识性、实践性于一体的活动。吴家大院、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作为本研学实践课程资源和研学场所。参观殷商文化厅、青铜器展览馆,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文明的辉煌;观看基地原创制作关于青铜器、甲骨文的视频,师生们互动学习殷商文化,深入了解青铜文化、甲古文化。此外还安排了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学习,让学生们亲自动手体验,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。在实践环节,学生们动手体验甲骨文、青铜器翻模、拓印,将自己的创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,感悟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。

适用学段:小学

研学时间:一天

研学地点: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

二、课程目标

(一)知识与技能目标

了解近代文物守护史,学习吴家大院在抗战时期舍生忘死、保护司母戊鼎的感人故事,将文物与其近代守护历程相联系,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;认知商代历史与文化,解殷商时期的社会结构、祭祀礼仪与日常生活,建立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基本认知;掌握文字与青铜器核心知识,认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与历史价值,理解青铜器(尤其是鼎)的形制、功能、纹饰及其在礼制中的核心地位;学习传统工艺原理,了解青铜器铸造(如范铸法)、甲骨拓印、沙画等传统技艺的基本工艺流程与相关知识。

(二)过程与方法目标

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,通过亲手参与青铜器翻模、拓印、沙画创作等实践环节,锻炼动手能力、空间想象力及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艺术表达的创新能力;观察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:在模拟考古挖掘、宝藏探索等任务中,提升细节观察、信息分析、逻辑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(三)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
培育爱国主义精神,将“护鼎故事”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,让学生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,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;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,通过沉浸式体验殷商文明的辉煌成就,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悠久历史,激发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与自豪感;感悟工匠精神,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古代工匠的智慧、匠心与艰辛,培养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态度,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艺术素养;激发历史兴趣与传承责任感:通过角色扮演、互动学习等生动形式,增强对历史探究的浓厚兴趣,初步树立主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。

三、研学内容

(一)殷商文化厅、甲骨厅:盘庚迁殷,玄鸟生商。沉浸式体验学习殷商文化、甲骨文文化,近距离观摩甲骨片。

(二)海外流失展厅:爱国主义教育,了解流失海外青铜器,让国宝回归祖国。

(三)青铜厅:讲解青铜器“模和范”,解密青铜器铸造工艺,观看甲骨文、青铜器视频,互动学习。

(四)青铜器展示馆:实景学习青铜器铸造工艺,认识各种青铜器。

(五)翻制:自己动手用石膏翻制一个青铜器配件或甲骨片。

(六)拓印:在木板雕刻制作的甲骨文字拓片上,拓印十二生肖、百家姓等甲骨文字。

(七)沙画: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。

(八)挖宝:学生亲自上阵,探索挖掘古代贝壳货币、甲骨碎片。

(九)穿越三千年:古代兵器在手,扮演历史人物。

 

 

课程安排
费用明细
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
本文信息为原创内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、改动及发布本文,否则将视作侵权处理,追究法律责任。

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

地址: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北蒙街道武官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