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安阳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
位置:首页研学课程课程详情
课程
探秘跃进渠:跟着十万双手学奋斗
跃进渠作为新中国水利建设的重要实践,不仅是红色精神的生动载体,更是工程技术的杰出标本。作为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,跃进渠纪念馆通过声光电技术和实物展示,生动还原了这一历史壮举。此外,红旗渡槽等核心建筑体现了上世纪水利施工的技术高度,展现了“引蓄堤灌结合”的综合设计理念。基地完善的研学设施,如互动课程和沉浸式体验场地,为学生提供了集红色教育与科学探索于一体的学习实践机会。
费用

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

适用学段初中

课程时长180分钟

课程类别红色教育

相关基地跃进渠

微信扫一扫
行前教育
该课程未添加行前教育信息
课程详情

一、课程背景

跃进渠作为新中国水利建设的重要实践,不仅是红色精神的生动载体,更是工程技术的杰出标本。1958年,为解决西部山区缺水问题,原安阳县委启动了这一宏大工程。十万军民历经近20年艰苦奋斗,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全长147公里的引水渠,孕育出“自力更生、不屈不挠、科学求实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跃进渠精神。作为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,跃进渠纪念馆通过声光电技术和实物展示,生动还原了这一历史壮举。此外,红旗渡槽等核心建筑体现了上世纪水利施工的技术高度,展现了“引蓄堤灌结合”的综合设计理念。基地完善的研学设施,如互动课程和沉浸式体验场地,为学生提供了集红色教育与科学探索于一体的学习实践机会。

二、课程名称 :探秘跃进渠:跟着十万双手学奋斗

该名称以“探秘”激发10-15岁学生的好奇心,“十万双手”直观体现修渠群众的集体力量,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,又能快速关联课程核心的奋斗精神主题。

三、课程基本信息

课程对象:初中生

课程时长:150分钟

四、课程目标

 

知识

技能

目标

1. 了解跃进渠的基本概况,包括始建时间(1958年)、建设周期(历时近20年)、核心工程(红旗渡槽、139个隧洞)及灌溉效益(覆盖30万亩农田)。

2. 能识别红旗渡槽的建筑特点(全长185米、高45.5米,钢筋混凝土双拱U型薄壳结构),理解其“空中对接误差仅2mm”的技术精度意义。

3. 掌握“采访记录”“实物观察”两种研学方法,能通过纪念馆展品(260余幅历史照片、200余件实物)提取至少1个修渠关键信息。

 

过程

方法

目标

 

 1. 通过“分组观察—集中讨论”的流程,完成“红旗渡槽与现代水利设施对比”的小组任务,提升合作探究能力。

2. 参与“推独轮车”“模拟抡锤”等体验活动,感受修渠工具的使用难度,理解“自力更生”的实践内涵。

3. 结合研学手册中的时间轴,梳理跃进渠从“动议—建设—通水”的关键节点,培养历史时序思维。

情感

态度

价值观

目标

 

1. 通过王金生“儿子死了孙子上”等英雄事迹,体会修渠群众“无私奉献、不屈不挠”的精神,增强情感共鸣。

2. 认识跃进渠对安阳西部山区“从缺水到丰产”的改变,建立“家乡水利工程自豪感”。

3. 树立“珍惜水资源、传承奋斗精神”的意识,将“科学求实、团结协作”的理念融入日常学习。

五、课程内容(总时长:150-180分钟)

 (一)课前准备(10分钟)

1. 分组:按10-12人/组划分,每组选1名组长(负责协调任务)、1名记录员(记录观察与分享内容)。

2. 分发资料:向每组发放《研学任务手册》(含跃进渠基础信息、观察思考题、任务单)和安全须知。

3. 明确要求:讲解课程流程、安全规则(如参观时不触碰展品、体验时听从指导)及任务目标(如需提取1个修渠故事、完成1项体验打卡)。

(二)参观学习环节(60分钟)

1. 纪念馆参观(25分钟):由基地讲解员带领,按“历史背景—建设历程—工程成就—精神传承”顺序讲解。

- 重点引导观察:修渠工具(扁担、铁锤、独轮车)、历史照片(军民同吃同住场景、隧洞施工画面)、数据展板(灌溉面积、建设投工数)。

互动提问:“大家看这个铁锤上的凹痕,猜猜它可能被用来做什么?”“为什么说红旗渡槽的‘2mm误差’很厉害?”

2. 红旗渡槽实地观察(15分钟):前往渡槽现场,观察外观结构(双拱设计、U型槽体),结合讲解员介绍,对比“当年建设难度”与“如今通水功能”,理解工程的实用性与技术性。

(三)体验互动环节(60分钟)

1. 劳动体验:在体验区分组开展“修渠场景还原”活动。

推独轮车:每组2人配合,推载模拟“石料”的小车(重量适配学生体力),完成10米往返,感受当年运输物资的辛苦。

模拟抡锤:使用轻量化仿制铁锤,在安全区域模拟“凿石”动作,体会“一锤一凿建渠道”的不易。

2.  休息与分享(15分钟):学生稍作休息,组长组织组员简单交流“体验感受”,记录员汇总1-2条核心想法(如“独轮车比想象中难推,当年工人太不容易了”)。

(四)游戏拓展环节(30分钟)

1. “跃进渠知识闯关”游戏(15分钟):以小组为单位答题,题目源自参观内容(如“跃进渠始建于哪一年?”“红旗渡槽全长多少米?”),分“必答题”“抢答题”,答对得分,答错由其他组补充,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获“研学小能手”称号(颁发纪念贴纸)。

2. “精神接力”小游戏(15分钟):每组排成一列,第一人通过肢体动作(如“推小车”“抡锤”)传递“修渠场景”,最后一人猜出动作对应的场景,培养团队协作与对“修渠精神”的具象理解。

(五)研讨交流环节(30分钟)

1. 小组分享(15分钟):每组派1名代表发言,结合《研学任务手册》,分享3个内容:①印象最深的修渠故事/工程;②体验活动中最有感触的瞬间;③今后如何学习“跃进渠精神”(如“节约用水”“遇到困难不放弃”)。

2. 教师总结(10分钟):梳理学生分享内容,提炼“跃进渠精神”的核心(自力更生、无私奉献),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:“其实我们平时写作业遇到难题、跑步坚持不下去时,都可以像修渠人一样‘不放弃’,这就是对‘跃进渠精神’的传承。”

六、课程评价

(一)评价维度与方式

评价维度

评价内容

评价方式

知识掌握

能否准确说出跃进渠核心信息(时间、工程、效益)

查看《研学任务手册》记录、课堂提问

技能运用

能否完成观察记录、小组协作任务

组长反馈、教师现场观察

情感态度

体验与分享中是否体现对奋斗精神的理解

分享发言内容、体验参与度

团队协作

 能否配合组员完成游戏、体验、分享任务

组员互评、组长评价

(二)评价结果呈现

1. 个人评价:教师根据学生全程表现,在《研学任务手册》上填写“星级评价”(1-5星),并附上简短评语(如“积极参与体验,分享时观点清晰,值得表扬!”)。

2. 小组评价:结合游戏得分、分享质量,评选“最佳协作小组”“最佳分享小组”,在课程结束时公开表扬,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。

3. 后续延伸:鼓励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“研学故事”,家长可在手册上填写“孩子的分享亮点”,实现“家校联动”,巩固研学效果。

附:研学活动评价表

学校

 

班级

 

研学

导师

 

课程名称

 

评价项目

评价要点

分值

 

评分

教学目标

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;

目标明确,可操作性强。

20分

 

教学内容

研学内容适当,重难点突出;

研学问题精当,有价值。

30分

 

教学过程

课程特征明显;

研学过程能充分体现自主、合作探究、学习。

20分

 

教学效果

学生参与度高;   学生目标达成度高;

学生均能获得发展。

30分

 

 

评价等级

 

(85-100)

 

(70-84)

 

合格

(60-69)

 

不合格

(59以下)

总分

 

等级评定

 

 

课程安排
费用明细
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
本文信息为原创内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、改动及发布本文,否则将视作侵权处理,追究法律责任。

跃进渠

地址:林州市古城村西

1.051458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