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安阳研学旅行公共服务平台
位置:首页研学课程课程详情
课程
《刻骨铭心》——甲骨卜辞雕刻
甲骨文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,不仅是汉字的源头,更是记录商代社会生活的“活化石”,其卜辞内容涵盖祭祀、战争、天文、农事等,承载着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历史细节。但当前对甲骨文的学习多停留在文字认读层面,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其“刻于甲骨、用于占卜”的原始属性。让学生在亲手复刻卜辞的过程中,触摸文字背后的历史语境,既助力甲骨文文化的活态传承,也为理解商代社会、宗教、天文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,契合当代研学
费用

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

适用学段小学

课程时长180分钟

课程类别传统文化

相关基地殷墟博物馆

微信扫一扫
行前教育
该课程未添加行前教育信息
课程详情

一、课程背景

甲骨文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,不仅是汉字的源头,更是记录商代社会生活的“活化石”,其卜辞内容涵盖祭祀、战争、天文、农事等,承载着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历史细节。但当前对甲骨文的学习多停留在文字认读层面,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其“刻于甲骨、用于占卜”的原始属性。

同时,甲骨文仍有大量未释读字符,需要通过对字形结构、卜辞语法及占卜逻辑的深度探究推进破译工作。本课程以“卜辞雕刻”为实践载体,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,让学生在亲手复刻卜辞的过程中,触摸文字背后的历史语境,既助力甲骨文文化的活态传承,也为理解商代社会、宗教、天文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,契合当代研学“实践育人、文化赋能”的需求。

二、课程目标

(一)准确识别甲骨卜辞中的典型字形,理解其结构特点(如象形、会意)与对应的商代社会生活场景。

(二)通过卜辞雕刻实践,提升动手操作能力,学会使用刻刀等工具在仿甲骨材料上复刻卜辞,还原甲骨文的刻写特征。

(三)感受甲骨文“以刀为笔、以骨为纸”的独特魅力,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,树立文化自信。

三、课程内容

(一)卜辞认知:解码甲骨上的历史(40分钟)

 1.卜辞基础讲解:通过图片与实物(仿甲骨)展示,介绍甲骨卜辞的构成(如甲骨材质、钻凿痕迹、卜辞位置),讲解“贞人”“商王”在占卜中的角色,明确“贞问-占断-验辞”的占卜流程。

 2.字形与语境关联:选取典型卜辞(如“贞:今夕雨?王占曰:吉,其雨”),拆解其中字形(“贞”“雨”“王”)的结构,结合商代天文、祭祀背景,解读卜辞反映的社会需求(如对降雨的关注与农业的关系)。

 3.语法与逻辑分析:以案例为依托,梳理卜辞的语序特点(如宾语前置)、常用虚词(如“贞”“曰”),引导学生理解卜辞如何完整记录一次占卜活动。

(二)雕刻准备:掌握工具与技法(30分钟)

1.工具与材料介绍:分发仿甲骨材料(如树脂仿骨片)、雕刻刀(圆刀、平刀)、铅笔、砂纸等工具,讲解工具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(如刻刀握法、避免划伤)。

2.雕刻技法示范:讲师现场演示卜辞雕刻步骤——先用铅笔在仿骨片上轻描卜辞字形(注意还原甲骨文的瘦硬风格),再用刻刀沿笔画刻制(控制力度,突出刻痕深度),最后用砂纸轻磨边缘,展示成品效果。

3.分组练习:学生尝试用刻刀在废片上练习简单笔画(如横、竖、折线),熟悉工具手感,讲师巡回指导,纠正握刀姿势与刻制力度。

(三)动手实践:复刻甲骨卜辞(90分钟)

1.卜辞选取与分配:为每组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完整卜辞模板(如祭祀类、天文类),明确复刻要求(字形准确、刻痕清晰、还原卜辞布局)。

2.分组雕刻:学生以3-4人为一组协作完成,先共同核对卜辞字形与含义,再分工进行描字、刻制、修边;过程中讲师针对字形结构(如复杂会意字)、雕刻难点(如曲线笔画)提供指导,引导学生思考“刻痕深浅对文字辨识度的影响”。

3.质量检查:完成后小组间互相检查复刻成果,对照原版卜辞修正偏差,确保字形、语序无误,同时标注卜辞中的关键信息(如贞人名字、占卜时间)。

(四)分享总结:解读卜辞里的商代(20分钟)

课程安排
费用明细
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
本文信息为原创内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、改动及发布本文,否则将视作侵权处理,追究法律责任。

殷墟博物馆

地址: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纺织路与纱厂路交叉口

1.560060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