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
适用学段小学
课程时长180分钟
课程类别传统文化
相关基地殷墟博物馆
一、课程背景
以甲骨文中与居住、建筑相关的文字和殷墟遗址中的地基、柱础等建筑遗迹遗物为支点,串联起古人居住变迁过程和古代建筑的发展变化。通过讲述使同学们理清古人居住变迁的过程, 了解商代建筑和商人居住的文化内涵,品味古代建筑之美。使同学们树立保护文物,尊重历史的观念,树立文化自信。
二、课程目标
(一)了解殷墟遗址中地基、柱础等建筑遗迹遗物的功能与特点,掌握商代建筑的核心结构与技术细节。
(二)通过“巧手复刻仿殷大殿”实践活动,提升动手操作能力,学会运用简单工具完成建筑模型的复刻。
(三)认识文物与历史遗迹的珍贵价值,建立“保护文物、尊重历史”的正确观念,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。在复刻建筑模型的过程中,培养认真踏实、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,体会传统文化传承所需的严谨精神。
三、课程内容
(一)文化导入:甲骨文里的“居住密码”(30分钟)
1.展示甲骨文中与居住、建筑相关的典型文字(如“宅”“室”“宫”“墉”等),通过字形拆解,讲解文字所对应的原始居住形态(如半地穴式房屋、木骨泥墙结构)。
2.结合图片与短视频,对比原始社会居所(如仰韶文化半地穴房屋)与商代建筑的差异,初步梳理古人居住变迁的脉络,引出殷墟建筑遗迹的话题。
(二)遗迹解读:殷墟建筑的“技术与文化”(40分钟)
1.借助殷墟遗址地基、柱础、排水设施等遗迹的高清图片及考古报告片段,由讲师讲解商代建筑的核心技术:如夯土筑基的稳定性原理、柱础的承重作用、建筑布局的对称性特点。
2.深入剖析商人居住的文化内涵,例如建筑布局与“礼制”的关联、宫殿与普通民居的差异所反映的社会等级,让学生理解商代建筑不仅是“居所”,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载体。
(三)动手实践:复刻仿殷大殿模型(90分钟)
1.工具与材料分发:为每组学生提供仿殷大殿简易模型套件(含木板、竹棍、黏土、麻绳等模拟建筑构件)、说明书及安全工具。
2.分步指导复刻:
第一步:根据示意图搭建夯土地基(用黏土塑形压实),理解商代“夯土筑基”技术;
第二步:安装柱础与木柱(用竹棍固定在地基上),对应遗迹中“柱础承重”的特点;
第三步:搭建屋顶与墙体框架(用木板拼接),还原商代建筑“四坡顶”“木骨泥墙”的雏形;
第四步:细节装饰(用麻绳模拟屋檐装饰),体会古代建筑的审美追求。
3.小组协作与答疑:学生以4-5人为一组合作完成,讲师巡回指导,解决复刻中遇到的结构问题,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调整模型细节。
(四)总结分享:建筑里的历史与自信(20分钟)